我的位置:课题动态 > 课题动态

顾明远:对中小学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3个建议

来源:人民教育    发布时间:2020-06-23

精彩导读

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只从学科的角度出发,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

学校教育要思考该怎样建立一种平衡:在保护好奇心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简介】

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对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

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

1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学校教育不能只盯着书本知识,练就一身好体魄是学习的前提。在体育锻炼中要培养学生坚韧、友善、合作、民主、竞争等价值观。今天大力推广的校园足球,其定位既包括强身健体,也包括精神追求、团队意识等。

学校教育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比如,自己整理器材、装备,换衣、换鞋,收拾东西,就是要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小时候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长大之后就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不会依靠别人。

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阳光、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自信、自尊、自强;容纳别人,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

2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文化修养,更包括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今天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业水平不成问题,但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怎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功课太重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为此学校教育要思考该怎样建立一种平衡:在保护好奇心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我在清华附小听了一节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种子的传播方式”,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着急地和盘托出,而是先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质疑,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我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提倡。

3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这是人的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要了解社会,学会共处,学会改变,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要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尤其是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很普遍,自我中心意识很强烈,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只从学科的角度出发,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

比如,数学原来总是强调其集成性的学习体系,认为不把目前的知识弄清楚,后面的内容就学不会,就像不学代数,那么学线性代数就会很难。但是现代社会的许多知识的学习并不适用这种集成性的体系。目前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必须提高教学的综合性。

除了课程设置强调整合,在课程实施上,教师专业领域的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勤于问“为什么”,而不仅是牢记现象的结论。

就像语文教学,语文课本发下来很多学生一两天就看完了,每个学生对于课文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老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将自己悟出的道理讲出来。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思想不一样,老师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他会受用一辈子。

|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