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高品质
创新教育新格局
立基点于本土
求视野于世界
以评价促创新发展
以发展促品质提升
以文化人
创造高品质创新型学校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国际化创新发展先导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是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聚集地。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颇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智慧新城,郑州高新区一直在积极寻求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与模式,探索教育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如何融合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富有活力的协同创新教育体系。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高新区明确了把“高品质”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把“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内驱力,为辖区内每个孩子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保障。“高品质”指理念上有高度、格局上有高位、资源成果有高品、实践样式有高标。“创新”指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生态创新。围绕“高品质”“创新”,郑州高新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办“家门口的好学校”。借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两个高端平台,高新区以“加快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优化学校布局及建设规模、提升区域教育内涵发展、促进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突出科教融合的区域特色、推进中小学智慧教育建设”为统领,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谋划制定了《郑州高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2017—2021)》,为实现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让每一所学校“都好”的发展理念,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几年来,全区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科教融合、学科融合、智慧教育、多元办学等方面进行实践,力争在两个规划期内,实现具有高新特质的“高位优质均衡”教育生态的发展新思路。
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和高新区管理体制及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区教育职能并入社会民生管理大体系,实施教育的扁平化管理,为教育发展进行机制体制创新提供依据。
郑州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建立了三种教育人才引进方式。
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高新区每年深入部属师范院校,对符合招聘条件的毕业生直接签约,解决事业编制。近三年,有300多名优秀的部属师范类毕业生到高新区任教,研究生学历占比超过65%。这些毕业生素质高,上岗后经过较短时间的实践锻炼就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开辟名师引进绿色通道。面向全国开通名师直接引进的人才机制,对引进的名师在教科研等方面给予政策的优惠、资助和奖励。“名师”加入,很快就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建立毕业生实践基地。建立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实习基地,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给予经济补助,提供生活保障。实习生实习结束,可通过相应的程序考核签约入职。因为有扎实丰厚的实践经历,又熟悉工作生活环境,所以他们能够快速地适应岗位要求。
经过多年积淀,高新区内以郑州中学、郑州大学实验小学为引领,初步形成了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特色鲜明的办学品牌。为多路径推进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高新区遵循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办学思路,积极开创了合作办学、集团发展的办学模式。 合作办学形式广。着重与著名高校和知名中小学进行合作,把他们关于教育发展先进的理念和管理引入高新区。与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合作创办了荣邦城小学、万科城小学、郑州大学附属学校初中部、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郑州中学中科院大学实验班等。与河南省实验小学、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第八中学、上海复旦中学等合办了高新区实验小学、郑州朗悦慧外国语中学等。这些合作学校,从教育理念、平台搭建、管理模式、资源整合、办学特色方面走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路子。在一个合作周期内,学校的办学水平、引领辐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深圳、太原、温州、宜昌、许昌、漯河等多个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到高新区考察、交流、学习合作办学经验。 集团办学促均衡。本着优势互补、校区协同发展的原则,采用集团化和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组建郑州中学教育集团,覆盖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高新区八一中学等8所公办民办学校。郑州中学附属小学实行“一校四区”、高新区外国语小学和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实行“一校两区”的办学模式。这些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师调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共享与交流。校区间差异明显缩小,学生择校现象基本消除,高位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初步显现。
区内有郑州大学等6所高校,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460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驻区院士18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名,有北斗导航与遥感、人工智能、科技金融服务等8个产业集群。高新区中小学分别与这些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比如汉威科技公司,为学校研发并为高新区每间教室装备新风机,清除教室雾霾;威科姆科技公司与学校联合研发线上产品,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北斗云谷为学校研发智慧安防、智慧课堂系统等,提升学校教育智能化水平;郑州大学开放理科实验室,让中小学生走进大学研究室,有机会接受大学教授手把手的指导。 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和学校等各个层面,定期与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协商交流,分享信息,不断探索科教融合的新切入点,促进合作走向深度。如,郑州中学借力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资源,创办“智造车间”“创意3D打印”等创客社团,成为学校创客品牌;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与郑州大学等合作建立学校“多功能数字化教室”“机器人组建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定期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学校多次组队参加国际竞赛并获奖;小樱桃动漫等14家高科技企业,成为富含高科技特点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开发了一系列有意义且有意思的综合课程。后庄王遗址、小双桥遗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多所学校的实践基地,开发了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 科教的深度融合,使育人的渠道和路径得以拓展,育人方式更为丰富,教育品质得以提升。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高品质创新教育”发展定位,郑州高新区以“新时代育新人”为全区中小幼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紧扣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评价育人七个途径,开展区域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德育建设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了幼小学段丰富经历、启蒙养正,初中学段因势利导、塑心塑行,高中学段明辨是非、励志奋勇的梯度清晰、重点明确、循序渐进的“四学段六层面”区域主题德育体系。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通过《走丝绸之路 览大国风采》《上海科技行》《京秦文化行》等社会综合实践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新区外国语小学开展的主题德育,每月一个主题,通过一系列活动,构建了好习惯六年培养工程的“出彩”德育体系;高新区第一幼儿园在开展品德教育过程中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的事件等,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构建了“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的“乐成长”德育体系。
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遵循“政府放权、学校自治、社会参与”的理念,分权赋能,下移管理重心,对教育行政权力和学校权力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和配置,制定了《中小学管理办法》,罗列了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切实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依法治教”,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减少对学校日常管理与服务中的繁文缛节,真正为学校“减负”,努力推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激发学校内在活力,促进学校办出特色。 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建设。落实“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建立以“章程”为统领、以“规划”为引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校长、教职工、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治理新机制,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委托第三方中原基础教育研究院对各学校《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过程性督导和终结性评估。各学校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正目标方向,调整工作措施,为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郑州高新区充分发挥“郑州市课程规划方案网上审议平台”的作用,组织学校制定课程方案,加强课程管理,完善课程制度,规范课程实施,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并创造性地开展学科内部整合、多学科整合。其中,郑州中学的“大河行”拓展课程跨学科整合了语文、地理、历史、政治、音乐、摄影、生物、英语、物理、化学、数学等各学科相关知识,既围绕“探寻故里黄河”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又突出学科特点,从各个视角展示华夏子孙的黄河情怀、黄河气魄、黄河精神。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以语文教材为蓝本,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结合时令特点,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9个学科内容,通过增、删、调、换等方式进行“统整”,形成主题学习单元。目前,一二年级共开发了《我上学了》《小水滴历险记》等15个主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引领郑州高新区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实施,形成了“课程申报、纲要编写、活动设计、课程审议”四个流程,带动区域校本课程建设全面开花。郑州高新区南流小学的“馨园农场”课程通过招募家长志愿者、学生志愿者,共同建立田园课程空间,在与科学、语文、数学、美术深度融合之中,让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成长”。《荷韵钧瓷》是郑州高新区莲花街小学的一门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师生寻根钧瓷故乡、鉴赏钧瓷之美、体味制作乐趣等活动,实现了钧瓷文化的发扬、传承和创新。郑州市第三十七中学的《行走在刀尖上的非遗——蛋雕》校本课程使学生了解蛋雕工艺,学习民间传统艺术,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借助“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的分享式教学,通过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和分享,让学生站在了课堂中央,既顺应了学生“爱分享”的天性,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区外国语小学的“疑彩”课堂,通过把握“设疑自探、解疑合探、疑难再探、出彩展评”等关键环节,使课堂生机勃勃,与学校“让每个人都出彩”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八一小学、郑州大学实验小学、郑州中学附属小学等学校结合本校学情,在作业设计和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设计不同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八一中学的“自主课堂”遵循“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思路,开发出一系列可操作的策略;郑州中学附属小学化工路校区的“和美课堂”被评为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有效形态。
评价是引领。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积极建构高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改革工作。如郑州中学附属小学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初步建起了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学生评价体系。外国语小学推出评选“出彩学生”制度,激励学生发展。
对优秀校本课程、优秀社团和校本课程先进校进行评选。借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对区内中小学校进行教育诊断,基于科学数据支撑的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和反馈,精准指导教师教学,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实施“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教育管理精准化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试点示范建设”五大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目前,已投入3000万元,完成了“教育城域网及校园网升级改造”“郑州高新区北斗云谷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智慧课堂”“智慧安防”“学情分析室”“学业质量评价系统”等项目已开始进行试点运行。
高新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化大数据分析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一个与“高品质创新教育”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最终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新环境。
借助于全域城市化的东风,以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郑州高新区优化了学校布局及建设规模,加大了学前教育供给,加快了中小学学校建设,筹建了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建立了教育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完善了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了第三方参与的质量检测与督导评价管理制度,健全了由学校章程统领的现代学校制度。
同时,抢抓建设“中原科技创新谷”的新机遇,借助区域优势建立了大、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初步实现了区域教育现代化。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师生交流、教师培训等各项工作制度,广泛搭建中外交流协作平台,教育国际化特色日渐形成。一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正在出现,区域教育的社会影响日益提高。
即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