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课程改革实验区 > 浙江宁波实验区 > 师生发展

青川十年,宁波教师的一次支教给他们带来改变

来源:宁波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8-06-06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汶川地震已过去10年。宁波教师忽雪情的手机里,“青川那个团伙”微信群近日格外热闹。大家回忆当年“战友情”,共聊学生新变化,支教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

  2010年3月4日,忽雪情赴青川支教,一人负责9个年级孩子的音乐课。在青川,她给孩子们带去欢笑和希望;回宁波,她延续了一段特殊师生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忽雪情现为宁波行知实验小学(原通途小学)高级教师,1990年参加工作。她一直醉心于一线音乐教育工作,最爱和孩子们在一起。

  “还是我,那个音乐老师,没换学校呢。”忽老师热情地介绍自己。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在宁波行知实验小学任教的忽老师,觉得特别揪心,出于艺术老师的敏感,她最担心灾区的孩子:上课的地方有么?老师够么?能不能去支教?

  心心念念,有了回响。2010年,终于接到支教通知。这一年,忽老师40岁,儿子念初三。

  “什么也没想,一口答应。”忽老师说,特简单,就是想去支教。

  当年3月,宁波有6名教师成为浙江省第三批赴青川支教成员,忽老师年龄最大又有活力,便成了一行人的小组长。坐飞机到广元,然后坐车至青川,断壁残垣尚存。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老师支教的学校是黄坪银亿小学,名为小学,但有9个年级(包括初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班四五十个孩子。

  两年时间并不长,大家还没有完全从那场灾难中走出来。宁波支教教师的加入,让整个学校的氛围变得活泼起来,忽老师是学校唯一的音乐教师,她还到当地的乔庄小学带了一支合唱团,经常赶去排练。

  为了给当地孩子带去更多的欢乐,当年的“六一”节,忽老师几乎一个人“扛”下了一台文艺汇演:全校师生都出节目,每个班都不重样。她从指导到陪练,从主持词到服装化妆,样样都来。为了确保汇演效果,她还打“飞的”回宁波,为节目制作背景音乐(当地没有相关的音乐设备)。

  孩子们从未经历过如此大阵仗的汇演,一个个热情高涨。尤其是第一次穿上宁波行知实验小学捐赠的演出服,第一次化上鲜艳美丽的妆,好似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孩子们迷上了唱歌,热爱跳舞,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忽老师爱笑,又是比较少见的女中音。到学校没多久,就拥有了一大批“粉丝”。有一次,忽老师和男生们打完篮球,一个腼腆的小女孩特意跑上前,鼓起勇气说了很多喜欢和崇拜的话。这些都让忽老师兴奋又感动。

  回宁波后,忽老师还常常收到孩子们的来信。有一名姓李的男孩说:忽老师,我爱上了主持,将来能当主持人么?忽老师当然是支持的,这个男孩如今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就算到现在,忽老师依然关注着黄坪银亿小学的动态。她惊喜地发现,“六一”节的文艺汇演已成了学校的传统节目。

  “每个人的终点都一样,只是人生宽度不同。”想起那帮可爱的孩子,忽老师说,支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如果再来一次,她仍会毫不犹豫。

  临行前“领”了个男孩

  支教期间,“青川那个团伙”的6名教师特别关注因灾致贫的孩子,每一个人心中都深藏了对孩子们的爱。

  来自余姚的陈钢、鄞州的吴信达、象山的薛剑,还有来自宁海的徐海芳、奉化的陈亚斌,他们和忽老师一样,边工作边留心,总想着“领”个孩子回宁波。毕竟,支教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学期,未来,他们想给孩子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忽老师“运气不错”,即将离开青川时,当地老师向她求助:一个勤奋好学的男孩考上大学,却因家境贫寒没法去读,希望忽老师帮帮他。

  “匆匆见了一面,觉得这孩子什么都好,让人放心,只要给他提供助学金,他一定能成功。”忽老师第一次见冯文时,便决定帮助这个男孩。

  后续的帮助是回宁波后进行的,忽老师和徒弟范颖颖老师两人组团帮扶,支持冯文完成学业。这件事还得到了范颖颖一众伙伴的支持。

  就这样,老师们多了一份遥远的牵挂,冯文也多了一群宁波亲人。多年来,忽老师和冯文一直保持书信、电话联络。每次收到冯文寄过来的成绩单、奖状,忽老师都觉得特别开心。现在,冯文已经29岁。

  “大学毕业、找工作、结婚,这些开心的时刻他都和我分享,逢年过节也会收到他的问候。”忽老师说,“冯文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们所做的,只是在他艰难的时候,伸出手帮他一把。只要他过得好,就是对大家最好的回报。我们会一直关注、一直祝福他,希望他更幸福。”

  男孩说“我们已走出来了”

  5月10日晚,拨通冯文的电话。忽老师口中腼腆的他,如今已是一名开朗的“准爸爸”。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冯文进入中铁十一局工作,现在成都定居。如今,妻子怀孕已两个多月。冯文说,他本来打算今年来趟宁波,看看这边的“亲人”,但由于妻子正需要人照顾,行程只能暂时搁置。

  冯文是青川人,地震发生时,他在绵阳念高二。地震发生后三天,冯文才回到家,见到“失联”已久的父母。当时的青川满目疮痍,家没了,父母住在临时帐篷里……

  2010年念完高中后,父母无力供冯文上大学。就在一家人迷茫无力时,冯文遇到了忽老师。

  “当时忽老师支教结束了,就要回宁波,我们匆匆见了一面。”冯文记得,当时忽老师一头短发,一笑起来,亲和力爆棚。他对自己当年的“寡言”有些懊恼,连一句正儿八经的感谢也没说出口。

  冯文大学前三年的学费是忽老师及其团队帮忙提供的。第四年,依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冯文婉拒了大家的好意。多年来,冯文不忘跟忽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一开始写信,后来发短信打电话。现在有了微信,朋友圈里点赞、评论就成了习惯。团队成员去四川时,还和冯文见了面,大家都特别高兴。

  冯文说,特别感谢忽老师和她的团队,因为他们,自己的命运改变了。“我心里是这么想的,可这么直白的话,我当着他们的面还是说不出口,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冯文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不过,他很郑重地告诉记者:“10年了,我们都已走出来了,不光是我的小家庭,还有青川。在宁波人民的帮助下,我们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到宁波,把这些变化带老师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