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教学成果先进案例 >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沛县封侯虎”(布老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沛县封侯虎”(布老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24335人已读 收藏
  • 成果概述
  • 成果说明
  • 成果样例
  • 成果品鉴
  • 该成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人、特级教师张振华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封侯虎进课堂”为突破口,从民间艺术中寻找课程元素,研究开发的,进而实现培育孩子的心灵和创造力,形成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封侯虎课程开发基于“本土”及学生“特需”,课程理念新颖独特:一是以“走进、学做、创造”封侯虎三个层次进行课程规划,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逐步过渡;二是课程设计体现三个层面(底层——利用学科;中层——跨学科;高层——超越学科)的学习目标,重点设计底层,关注高层;三是打造了“三大课程、六大学习平台、三大社团”的模型建构;四是将传统与现代紧密联系,让学生浸润传统文化,面向未来有所创新。

    该成果与五项部省级课题研究相关,历经18年实践和20余所学校检验,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子,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推动作用。荣获了“全国第一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一等奖”。出版成果著作2部,发表60多篇论文,获得16项国家专利,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教育》等媒体广泛关注。

  • 1.成果内容与概念

    在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比例小,涉及本地区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很少通过课堂接触民间传统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值得关注。

    沛县,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体现着两汉遗风的浓郁风情。“沛县封侯虎”(也叫布老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节,被誉为“大汉卡通——最美的中国卡通”。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沛县封侯虎”(布老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就是以“封侯虎”为突破口,尝试让孩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培育能够理解、表现、交流和创造传统与文化价值的素质,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

    2.成果功能与效果

    首先,让学生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其次,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加深学生对文化经典、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再次,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该成果通过“三大课程、六大学习平台、三大社团”的模型建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张振华老师从1995年起,以家传“封侯虎”进课堂为突破口,开启乡土民间艺术与儿童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改实验,于2009年6月完成研究成果。当年把《封侯虎》综合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表分学段实施,校内外结合,至2013年12月结束。18年的系统研究、4年多的实践检验,成效显著。不仅让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且培育了学生的心灵和创造力,形成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教育》杂志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3.成果价值与创新

    一是该成果实现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造”的育人目标。该成果有着宽阔的视野、深邃的内涵和高远的追求,利用“三大课程、六大学习平台、三大社团”的模型建构,以“寻、忆、绘、剪”,到“赞、网、研、做、护、悟”这些逻辑次序设置,融合“电脑三维立体设计、动画、微电影”把课程指向传承与创新,教学上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仅重视过去传承过去流传的文化遗产,还重视现代文化以及可传承至未来的新文化的创造,既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又关注培养在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

    二是该成果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接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建议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教育在其中的特殊使命。教育部也即将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深学生对文化经典、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该成果拓展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视野。

  • 专家推荐信: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对该成果的推荐意见

    活的校本课程

    ——“沛县封侯虎”(布老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启示

    吴康宁

    张振华老师集二十年心血开发与实践的布老虎课程乃是一种“活的校本课程”,它这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活在本土文化根基中的校本课程

    现代化过程中有一种令人困窘的普遍现象,即人们很容易忽视、怠慢乃至抛弃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以至于在文化上成为“离乡背井”、丧失根基的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推却的重要文化使命,便是引导学生“常回家看看”,帮助学生在本土文化中植根奠基。而指导学生了解、继承、创新自己所在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成长为欣赏家乡、爱护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主人,也就成为这一文化使命的题中应有之意。

    因此,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中理应含有基于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家乡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课程。这样的课程,可称之为活在本土文化根基中的课程。布老虎课程即属此类。

    布老虎乃是张振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所在家乡沛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2000多年的历史底蕴成为沛县独有的一种文化资本;作为“大汉卡通——最美的中国卡通”,布老虎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节,为沛县赢得荣誉;作为沛县一直流传至今的民俗送礼时常送的大红之物,布老虎所表达的祝福孩子健康、红火,将来能像古沛人一样从小立志才、报效国家的寓意,则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将这样一种含有悠久历史承载、浓厚乡土气息及正面教育能量的布老虎作为校本课程主题,便使这一校本课程深深扎根于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它接通家乡文化地气,彰显家乡文化价值,新写家乡文化传奇。通过布老虎课程,可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参悟家乡精神,增强家乡意识,铭记家乡责任。

    于是,布老虎课程与本土文化根基之间便存在着一种互动、共赢的关系:布老虎课程从本土文化根基中获得原料与滋养,本土文化根基则在布老虎课程中得以延续与出新。

    二、活在教师精神生命中的校本课程

    教师是开发与实践校本课程的主体。然而,从与教师自身的关系来看,却可区分出三种不同性质的校本课程。

    一是作为教师工作任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这种校本课程并非教师的自身意愿,而是学校的刚性要求,是教师不得不完成的一种外在任务。教师对此并无兴趣,也不会为之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通常只是简单应付。

    二是得到教师价值认可的校本课程。在观念吻合、利益诱惑、或兴趣吸引的情况下,教师会觉得被学校列入课程计划的校本课程对自己也有存在价值。对于这种校本课程,教师一般会持赞同态度,并愿意参与其中,付出一定努力。

    三是成为教师生命寄托的校本课程。这种校本课程原本就是教师主动倡导、积极谋划、用心设计的产物,它彰显着教师本人引以为豪的人生梦想、教育信条、文化资本及行动能力。开发与实践这样的校本课程,已成为教师精神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种校本课程,教师自然会倾情投入、倾力付出。布老虎课程便是此类课程的典型。

    就我所知,张振华老师确实把开发与实践布老虎课程作为自己精神生命的一种寄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他对布老虎怀有深厚情感,在开发与实践布老虎课程方面也有足够文化资本与行动能力;作为特级教师,他立志通过学校教育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克服经费短缺、人手不足、空间有限、体制阻碍等重重困难,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寂寞,二十年如一日不懈探索、不断创新,以至于如痴如醉、如歌如泣。张振华老师已经把布老虎课程视为自己的一个孩子,他从布老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中以及学生因此而获得的成长与发展中得到慰藉、获得快乐、享受到幸福。

    因此,张振华老师的生命活力便在布老虎课程中得以充分展现,这尤其表现为他用自己的实践智慧赋予了布老虎课程一种“整全性”特征。在布老虎课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零打碎敲,而是系统设计;不是盲推猛进,而是循序渐进;不是各自为阵,而是相互协同。诸如“走进、学做、创造”封侯虎的三个层次的课程规划,“底层——利用学科;中层——跨学科;高层——超越学科”的三个层面的学习目标,“三大课程、六大学习平台、三大社团”的模型建构,课题研究与课程教学的相互促进,以及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要求相融合等等,无一不显示出“整全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布老虎课程已成为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有机结合、有序运行的良性“生态系统”。

    于是,布老虎课程与张振华老师的精神生命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互动、共赢的关系:张振华老师在布老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焕发出强旺的生命活力,布老虎课程则在张振华老师情感与智慧的润泽下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活在学生亲身行动中的校本课程

    任何一门课程都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学生的普遍欢迎。校本课程更应如此。学校无法强迫学生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某门校本课程,因为具体开设什么校本课程只是学校的自主安排,国家并无规定。一门校本课程不论可从校内校外获取多少资源,不论学校怎样重视,也不论教师的课程设计多么科学合理,只要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学生普遍欢迎,都将形同虚设,无果而终。这样的校本课程充其量只是学校的或教师的校本课程,而不是学生的校本课程。

    布老虎课程不是这样。它既是学校与教师的校本课程,也是学生的校本课程。张振华老师有句响亮的口号:让孩子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真正成为主人的学生没有理由不关注、不喜欢、不珍惜自己参与开发的布老虎课程。

    这里的奥秘在于让学生“行动”起来。让学生行动起来乃是贯穿于布老虎课程中的一条清晰主线。譬如,第一学段“走进封侯虎”就是“以做中学、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小组学习、游戏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它分为“寻虎、忆虎、绘虎、剪虎、赞虎、网虎、研虎、做虎、护虎、悟虎”等十个单元。而所有这些方式、环节及单元都有赖于学生的行动,都要在学生的行动中展开。布老虎课程中学生的行动多种多样,包括田野调查、史迹考察、建立资源库、讲述故事、编排手抄报、社区采访、亲子游戏、绘画剪纸、手工缝制、电脑设计、影视制作、作品比赛、出版期刊等等。

    张振华老师正是让学生通过频繁丰富的亲身行动与切身体验,而使学生感到布老虎就是他们创构出来的自己的作品,布老虎课程就是他们参与建构出来的自己的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学生怎能不兴趣盎然?怎能不乐此不疲于其中?

    因此,在布老虎课程中,学生就不是消极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不是被动的受训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因循的模仿者,而是进取的探索者。也正是在以行动为前提的参与、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激活了潜力与自信、培养了情感与意志、学会了理解与合作、懂得了珍惜与责任。

    于是,在布老虎课程与学生的亲身行动之间同样可以看到一种互动、共赢的关系:学生的亲身行动使布老虎课程保持勃勃生机,布老虎课程则让学生的亲身行动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推力。

401

持有者:张振华

单位: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

为你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