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体认: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儿童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践行者。价值体认是指通过体验观察去认知、认同价值意义,是一种深度的儿童价值理解与价值建构。我们探索了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目标的小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样式。
研究内容聚焦了“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道德教育内容,利用73篇与之相关的教材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小学生确立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学会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奠定了“国家认同”的基础。
实践路径探索了“教学变革路”。以体验为切入点,探索“教”“学”变革路径。“教”突出:教学内容建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策略选择—评价多元创新;“学”做到:确定学习内容,了解情境任务;参与体验活动,获得价值认知;进行价值判断,增强价值认同;组织价值践行,实现价值内化。进行了“体验式活动”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提炼了活动设计九大原则及“模仿式、体悟式”等六大策略,形成了50个典型课例。
成果影响实现了“多维广辐射”。本成果通过2本专著、多省市讲座、多场专题活动、53节公开课、45篇论文、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维度在全市五个辖区、100多所学校、数万名师生中进行实践、推广,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我们认为,“体验—认知—认同—内化”是小学生道德教育实现价值体认的有效路径与策略。本项目致力于以下三个问题的解决:一是社会上价值呈现较为混乱、多元,小学生判断力不强; 二是道德教育存在“知道但不一定能做到”问题;三是对小学生而言,“价值观”比较抽象。基于问题解决,我们采用了“组建团队,分类突破;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理性提升,总结成果”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三个过程:
1.对照课程标准,体认三维目标(2009年1月—2012年12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这个阶段的“价值体认”即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宗旨。我们从“体认资源”切入,旨在帮助学生从鱼龙混杂的价值呈现中做出选择与判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资源的利用服务价值认知,资源的开发助推价值认同,资源的整合实现价值内化。
2.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着重聚焦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开研究。梳理出了73篇与这些价值观相关的品德教材进行分类研究,形成了价值体认的“教”“学”变革路径,帮助小学生理解、内化抽象的价值观。
3.形成价值体认研究模型(2014年1月—2016年6月)
三年的研究形成了“价值体认研究模型”,从研究内容、团队、机制等方面均形成了原创性成果。特别是提出了“体验式活动”设计与组织“四有”法:有明确的情境任务、有具体的体验活动、有恰当的方式方法、有准确的价值评判,形成了“面向全体”等体验活动设计的九大原则及体悟式等六种策略,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较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知行不一”问题。
本项目成果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价值体认”观点——紧扣道德教育新使命要求。道德教育的新使命之一就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提出了“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的“价值体认”观点。二是建构了“实践探索”模型——创生道德教育新改革路径。我们聚焦“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研究,进行了“教”与“学”的变革探索,形成了道德教育的改革路径。三是探索了“成果转化”机制——开辟道德教育新实践阵地。第一阶段形成的成果(资源整合)在第二阶段作专题检验;第二阶段形成的成果(活动设计与组织)迅速投入新研究(关键能力)中检验。这样一种融合式、螺旋式、循序式的研究机制既促进了道德教育的成果转化,又开辟了新的实践阵地。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的推荐信:
杨文娟领衔的研究成果《价值体认: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实践、有效回应。八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目标的小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样式。他们聚焦价值体认的研究内容,引导小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创新价值体认的研究路径,体现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丰富性;形成价值体认的研究模型,突显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多维度。该成果以体验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体验的活动设计九大原则、六大策略,有了一定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案例,影响了一批学校、几十位教师、上万名学生的成长。这一成果有效解决了“价值混乱、多元;价值观抽象”等小学生在价值体认方面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可资借鉴与分享的实践策略。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价值立意提升了,师生共同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实现了价值体验—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的价值体认历程。
成果既有理论层面的建树,也有实践层面的成效,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76
持有者:杨文娟
单位:常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