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教学成果先进案例 >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3062人已读 收藏
  • 成果概述
  • 成果说明
  • 成果样例
  • 成果品鉴
  • 本研究自1982年至今,历时30多年,共包括5个子课题:一是1982年起开展的“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平面几何入门难的问题,有效地大面积提高了平面几何的教学质量,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该项成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二是1986年起开展的初中代数“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注重适度展开教学过程,把基本的数学思想融合在课程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三是1987年起开展的“思维与数学教学”研究,致力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90年代开展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从探索影响各科课堂教学的共性因素入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五是2000年起至今开展的“义务教育数学(7-9年级)课程建设”的研究,在参与研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实验稿和修订稿的同时,主编了一套“基本体现《标准》理念,语言科学严谨性较好,与课标切合度较高且有一定特色的教材”。

  • “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从调查教学实际情况并入手,理清几何教学严重分化的真正的原因,创造性地提出了几何难,“推理”难是首先难在概念的理解、语言、识图、简单的判断等技能,必须引导学生先过好这“四关”,然后“小步子、多层次”地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演绎推理论证,从而有效地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撰写了专著《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张孝达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本书的出版,对大面积提高我国数学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对从事初中几何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直接作为教学的参考;对其他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来说,本书提供了可资借鉴和研究的真实材料。所以本书对数学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1993年,应中国电视师范学院约请,录制了20讲《初等几何教学》讲座,供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研究,主要解决所谓“高分低能”的问题,其创新点是,设计融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于一体的教学流程,形成了可供教师教学参考使用的材料。这项研究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本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一致。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思维与数学教学”研究,主要针对教学实践中把“思维降格为操作”、用“做”代替“想”的现象,其创新点是,提出了“思维场”的概念,即思维的相互作用应像“磁场”那样,不是直接接触而应是相互激活(教师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从跨学科听课、评课入手,提出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两个维度要素;一是构成性要素——主体地位、情感体验、教师行为、教材处理;二是过程性要素——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结果及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切实有效地引导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义务教育数学(7-9年级)课程建设”的研究,其主要特色是,把几十年研究初中数学教学的成果融入教材,特别在“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写方面有所创新,把“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图形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受到教材评审专家的好评。

  • 1982年,杨裕前老师针对当时几何教学质量低下的状况,组织有志于教学改革的老师,成立了“平面几何入门教学”研究小组。他们“从分析学生学习几何的困难入手,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广大教师直接参与研究,问题抓得准,分析得透,研究的结果及时用于实践并接受检验、不断改进,当年就取得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喜效果”。在此基础上,杨裕前老师把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撰写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面几何入门教学》。这本书“对大面积提高我国数学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对数学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不仅对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改进教材的编写也提供了经验”。                                     摘自张孝达先生(原中国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为《平面几何入门教学》所作的序

189

持有者:杨裕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为你推荐

换一批